2010年3月1日 星期一

慈濟-林喬祥醫師

林喬祥醫師
專 長:情感性疾病、憂鬱症、精神分裂症、失眠之藥物及心理治療

現 職:佛教慈濟大學醫學系精神科助理教授

慈濟大學人類發展學系臨床心理學組講師

學 歷:國立臺灣大學醫學系醫學士、國立台灣大學流行病學研究所預防醫學博士

經 歷:佛教慈濟醫學中心精神醫學部顧問醫師

台北市立療養院成人精神科住院醫師

國軍松山醫院精神科總醫師及主治醫師

佛教慈濟綜合醫院身心醫學科主治醫師

訪談摘要:

Q1學生:您覺得我們慈濟的研究生是怎樣的一群人呢?對我們有甚麼樣期許或建議嗎?

A1喬祥老師:

這幾屆的同學給我的感覺是,大家選擇臨床心理這條路都蠻篤定的,都是經過自己的深思後才來到這裡。因為每一個人都有他的獨特性,所以也很難講說所有的人都是甚麼樣子,不過我很鼓勵你們去了解自己感興趣的方向和題目,雖然這個部分不是一下子可以找到答案的。可是看得出來你們每個人都有嘗試著在做這樣子的努力。

建議方面,當我們談到助人專業時,都應該有個前提,那就是要先能幫助自己。幫助自己的方式,第一個就是在自己選擇要做的事情上面,能夠專注,把自己放進去在做的事情中,充分地準備自己;第二個就是了解自己的狀態,雖然我們在學習心理疾患時,那些症狀不一定是自己經歷過的,不過自己也很可能在各種心理狀態上是有過一些經歷。我們應該對自己經歷過的狀態用心體會了解,然後用瞭解自己的基礎,幫助那些需要我們幫助的人

雖然我們自己是學心理健康和疾患這個領域,但不代表我們自己對這方面的困擾就是免疫的,不代表我們不會經歷一些困擾和狀況,不過因為我們這樣的學習,我們應該可以更快的發現察覺一些狀況,然後知道可以用甚麼樣的資源來處理這些問題,我覺得這個會是最深刻最實用的學習。

當然,每一個主題領域,都有它的相關理論或學說,當你們選定後當然就該努力的吸收這些相關的知識,然後用來和自己實務上的經驗做一個結合和呼應,不管是自己本身的經驗,或是和個案互動的經驗,都可以拿來和學得的知識印證,讓自己在這方面更增長。
Q2學生:老師,我們臨床心理組已經三年了,您對我們所的印象有甚麼呢?

A2喬祥老師:

我覺得我們所上的臨床心理組雖然年輕但是蠻有特色的。除了各位熟悉現代心理學訓練和學說的老師之外,像許老師從人類學上的角度出發的取向,和余老師從現象心理學及臨床療癒(遇)的角度出發的取向,都是所上蠻清楚的特色。除此之外,如果和慈濟系統有所契合的話,其相關的理念和想法,都可以對之後的學習和實務提供很棒的結合,我覺得這也是我們所上的特色之一。
Q3學生:在我們所上,從碩一開始就有參與跟診見習,關於這個部分,老師有甚麼樣的想法或建議嗎?

A3喬祥老師:

我的想法是把從課本、其他材料上所學到的知識,透過跟診時的臨床觀摩,以及實際上與病人的互動中做結合,其中一方面是獲得實際的感覺,另一方面則是可以印證或是修正自己從書本或其他資料中所獲得的印象,這個是我自己覺得在和人相關的課程學習中重要的一部分。剛好我自己有在醫院的工作,做這樣的安排,比較不會有太多的限制和困擾,所以就這麼做了。當我在做這樣的思考時,也和余德慧老師討論過,余德慧老師的說法也很簡單,就是把同學拉出去,不要讓他們一直坐在教室裡面,那樣是不夠的;我想在其他課程所安排的實習課程我想也是一樣的想法及用心。
Q4學生:像老師擔任精神科醫師這麼久了,那您對心理疾患的觀念和想法,有沒有甚麼改變或不一樣的地方?

A4喬祥老師:

我覺得改變是說不上,就是隨著這個學門的演進及累積的知識時時在修正相關的知識。不過倒是隨著時間越久,有些體會也越來越深刻,包括對這些疾患本身和可能的呈現和影響都有更深的認識。除此之外,就是有關病人和家屬可能會有的感受,透過和他們越多的接觸,也加深自己感受的capacity。

就處理而言,特別是我自己在精神醫學的學習中,藥物治療有很顯著的進展,讓我們知道有很多疾病的狀況其實透過這樣的治療是可以提供改善和協助的。可是,在處理心理疾病或心理健康困擾的時候,不是單一只用藥物可以處理的。因為裡面還包括我們對疾病及藥物的理解、所抱持的看法態度等等,絕對不是那麼簡單說你生病了,我給你一個處方,你吃了就好了那麼的簡單。而是還需要花很多心神在協助病人對自己的理解,怎麼去面對,怎麼去克服一些從自己來的抗拒,以及環境對這些情況的不接納或阻抗,這些都是我們在處理這些問題時很大的挑戰。病人生病了,當然病人自己處理的力氣會變小,當家庭裡面有這樣的病人時,家庭成員當然也消耗掉了一些能量了,所以在面對這些事情時,也會更加的辛苦。所以我們身為心理健康的工作者,需要從這個角度出發,看看有甚麼是我們可以做的。整體來講,整個大環境,包括國家的政策上面,在對待這樣的病人和家屬上,其實我們投注的關心和資源,真的還很不充分,我們還有一條長路要走。
Q5學生:像老師剛才說過的對病人及家屬的感受力和”capacity”的部分,有沒有辦法練習或怎樣呢?

A5喬祥老師:

當然是有辦法練習的,可是卻不是說可以隨著時間就可以出現的。像是”同理(empathy)”,就是我說的capacity中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同理,簡單來講就是怎麼感受一個正在經歷痛苦的人,這種過程講起來好像和個人的特質有關係,不過也可以透過訓練的過程來增長。這種訓練需要的是,我們找到願意去這樣做的一個領域或動機,這樣你才可以感受理解到一些痛苦的過程是怎麼樣的,除此之外,在這樣的訓練中,可以讓我們變得更敏感,因為在實務中可能會遇到一些”迷霧”, 像有很多病人雖然身處在痛苦中,可是卻因為環境或是阻抗的關係,會有一些看不清楚說不明白的地方,怎麼去培養看到這些東西的敏感度,將他解讀和傳遞出來,我想這個就是capacity中一個很重要的部分。

我相信這種capacity一定是一個很多面向的學習;在你們實習見習的過程中,一定能學到這個部分。可是多或少,影響的因素很多,我大概只能說有幾個因素是很重要的,首先就是和個案接觸的機會,因為這種東西我們只是坐在教室裡面的話不太可能學到,需要把自己放到情境中才行,其次,我們要有在這條路上同行的人,包含同伴或是引領者,所以要找可以協助我們的人,像是我給你們跟診的練習,還有你們實習會有的督導,這些都是必須的存在。接下來能夠做的是能有固定的時間,去做一個重新探討,理解自己的狀態是怎麼樣,到底學習了多少;像這樣的學習是種終身的學習,很難說你只花在這三年的時間,你就能學會,就算很多資深的工作者,都還是有他們自己的督導在幫助自己的成長
Q6學生:老師目前在做藥廠參與中樞神經系統藥物的發展,在這方面您有甚麼想法或想改善的東西嗎?

A6喬祥老師:

講起來,應該分兩個部分,首先,我自己算是精神科醫師中,對藥物(pharmacological)和心理動力(psychodynamic)取向兩者一樣著重和投入的人。會進到現在這樣的職場工作,其中有一個是原因是想對自己的人生做些新的嘗試,做一些和之前軌道中不一樣的事情,試看看不同的可能性;其次,對病人的照顧上,藥廠雖然很大的部分著重在藥物的發展上市,可是我覺得對這樣的領域,心理社會方面的思考也很重要。所以我的想法是,我這樣的背景,或許可以將心理社會的思考帶進這樣的地方。蠻幸運的,我發覺我現在的公司,除了在藥物的發展和上市外,也對於病人用藥後,能提供甚麼樣的協助,不只注重在讓症狀改善,還關注生活品質,以及健康表現(health outcome)的部分。像是我們曾經討論過癌症病人,在使用這些藥物治療中,是否有加入一些心理方面的介入,會對他們更有幫助,而我自己是很樂見這樣的過程,也會將自己的想法持續提供給公司內部做一個參考。
Q7學生:經過那麼多年,那老師對於精神病理部分,有甚麼樣特別的想法嗎?

A7喬祥老師:

我想若從單一疾病的觀點來看,可能我們的理解會是有限的。雖然我們現在所知道的,相較於之前,是真的多了很多,可是若是和疾病真正的本質相比,可能我們的所知也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不管甚麼樣的心理疾病,在治療和研究上,我們都是一直在進行的,每經過一段時間,都會有不同的理解,有些可能推翻了之前的想法,也有些是補充了之前的想法。我們要做的,就是了解目前有甚麼是我們可以應用來協助病人,而不管是甚麼樣的疾病應該都是這樣的狀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