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9日 星期四

=臨床見習分享=政大光桓

見習經驗分享
政大心理所臨床組光桓
問世間「見習」為何物?

見習是什麼?可以吃嗎?但好像不怎麼好吃的樣子。那見習是什麼?恩,我想我見習前後最大的區別是,之前談起心理疾病都是某書說、老師說、古書說、聽誰說,但在見習之後加上了我看到、我觀察到。所以,知道了吧,見習是什麼,就是個任意門,帶你去身歷其境!

見習要做什麼?

我在醫院、我在精神科、我在心理室、或我在衡鑑室,身處於此的我,要做些什麼?每個見習生都會有這個疑問,我也不例外。回想,督導當時對我們說,見習就是去「開啟你的敏感度」。乍聽之下,好像是要開啟第三隻眼、第三隻耳朵般的訓練。若要如此,我們該怎麼做呢?三多-多看、多聽、多問。多看,要看什麼?很簡單,能看的就盡量看,個案不論是兒童、或成人,個案不論是何種心理疾病。別說你沒有準備好,因為怎麼會完全準備好,告訴自己看中學,學中看,因為我們還是學生,正在學習當中。多聽,要聽什麼?是聽個案的淒美、或令人鼻酸的故事嗎?我想聽這些,不如就去看某數字周刊,或許來得更聳動與吸引人一些。那要聽什麼?聽心理師在說什麼!問話的背後,心理師總是有一套假設與目標,可能很簡單或不引人注意的一句話,其實卻隱藏著滿滿經驗的累積。所以,不要以為這句話沒什麼,其實大有玄機,試著自己去想想看。想不出來,是正常的,因為我也是這樣。所以,最後就是要多問,問什麼?問你所看到的,問你所聽到的,問你想問的。簡而言之,就是挖寶挖寶再挖寶。

見習要帶什麼去?

帶白袍、識別證、包包、筆、筆記本、水等,見習要帶這些,那還要帶什麼?當你多看、多聽、多問時,一定會想說:我的天啊!這麼多案例與知識,怎麼記得起來。很好,你說的沒錯,一定記不起來。那怎麼辦?好吧,就把他帶著,什麼帶著?理論架構!當你看到龐雜的現象時,理論架構是幫助整理與統整相關訊息,能將不同的心理疾病做區隔,為個案不同的動力歷程做整理。像是DSM-IV-TR為在分類疾病時的協助工具,又或是認知學派、或心理分析學派幫助你了解個案背後的心理運作歷程。如此,能更簡單化與脈絡化整理你所看到的現象。

動動手,動動口,動動腦

別光說不練,有機會就去親自嘗試,不論是進行會談、衡鑑、或治療,都親自去試試看。回想,當初接第一個個案時,內心很緊張,如同我不願意面對的真相-我該跳入火坑了!親自練習,能幫助你運用過去所學的知識,重要的是與督導討論後,能更了解你的優缺點、以及需要增強的部分。雖然,難免會感到一些挫折,像是這些都是教過的、學過的,但怎麼會忘記呢?沒錯,大概有99.999%的人都曾這樣想過,包括我在內,那怎麼辦?有位棒球員曾說過:如果怕被三振,就永遠擊不出全壘打,因為你不曾大膽揮棒!就用力揮棒!未來的你或許是個全壘打王!共勉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