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1日 星期一

服務學習分享

臨床心理學與服務學習課程


這個學期,我們所上共有兩門課程『復健心理學』和『自殺行為的心理衡鑑與治療』,結合學校提供的服務學習資源,協助八八風災的學童分別進行課業輔導、生活輔導、團體輔導與高危險群的篩檢。第一次將知識帶入服務之中的體驗,讓參與服務的同學都有滿滿收穫。以下分別邀請兩門課程的兩位同學,將自己在服務過程之中的收穫與心得,分享予大家。

成功大學行為醫學所 碩二 番茄


課程名稱:復健心理學。


服務方式:個別輔導十次,每次約一至一個半小時。

1. 關於專業成長:

自己最大的學習是學會如何運用專業的眼光提供對方服務。從第一次和對方接觸建立關係、評估危機介入的立即性、形成服務策略。至中期,如何增強對方學習動機、培養對方正向特質、幫助對方抒發情緒。以及後期,如何處理關係結束、評估對方因應能力、以及延續課輔效益。提供服務最重要得並非幫助個案解決問題,而是幫助個案建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思維,除非是在需要危機介入的情境之下(例如,自殺、家暴)。而在這短短十次的服務過程之中,除了與對方接觸之外,由於對象為小學孩童,故導師所能提供的服務或資訊亦不可忽略,也因此增加自己與對方身旁資源的互動與溝通,而能夠整合不同的專業,以期給予個案最大效益的服務。因此服務策略的形成,需要考慮對象的特質與能力、對象身旁的生態環境、並且考量介入的目標,此三者任一不可忽視,如此才能將提供的服務發揮最大效益。

2. 未來努力方向:

走在助人的學科領域,光是只有知識的吸收並不足以應付,因為我們將來所需要面對的對象是『人』,並非靜態不變而是一系列動態的組合,因此透過服務學習,將可以使我們更熟悉與人互動的歷程。在這中間,我們學會如何覺察自己(善用自己的優勢,補充自己的不足之處)、觀察環境(尊重服務對象原有的生態平衡)、引導服務對象發揮幫助自己的潛能(給他魚吃,不如教他釣魚),這些道理我們往往都懂,但是若要實際執行則會有許多現實問題,因此透過這樣的課程方式,我們將會有能力在將來更為彈性的調整自己的裝備,而非一昧依照書本上的知是執行。與人相處的工作是辛苦而甜蜜的,因此除了學會服務別人的能力,也要具備照顧自己的能力,如此才能持之以恆的維持對於服務的熱情。



成功大學行為醫學所 碩二 柚子


課程名稱:自殺行為的心理衡鑑與治療。


服務方式:團體輔導四次,每次約三個小時。

1. 關於專業成長:

這次團體經驗中,我開始思考每個小朋友的危機應變階段,其中一位高風險的小朋友,在團體活動中因為人際問題而生氣,表現出一些激動行為,像是哭泣、不願參加活動、摔書包、搥桌子…等等。我開始思考這些問題是不是在風災之前就已經存在,意思是也許這位小朋友的問題與風災並無直接關聯,而是這位小朋友一直以來就存在的情緒的因應問題,對此,也和博班學長討論,是不是人際問題才是小朋友的核心問題呢?學長點醒了我,小朋友也許先前存在著某些問題,但是八八風災變成一個觸發事件,讓小朋友的情緒水庫瀕臨臨界點,需要介入處理,八八風災的影響力仍是存在的,對於本來就存在脆弱性的個案而言,水災事件變成是一個壓力源,增高風險的一個因素。也藉由和學長討論,更懂得從素質壓力模式看待這次經驗,頗有收穫的。

2. 關於自我收穫:

這是我第一次那麼親近原住民小朋友,他們帶給我很大的成長在於,他們樂天知命的特質,他們知道自己這階段遇到的苦,但是又好像不算什麼,小小年紀也許會在意某些重要事物,像是山上的家人、寵物、學校…等等,但是目前能安居安適,又何嘗不是一種幸福,我很欣賞這種苦中作樂的另種風情,也許有一天,我也會遇到挫折,他們反而給我一個榜樣,讓我看到這種龍馬精神與生命力。當然也不是所有的小朋友都是這樣,仍然有部分高風險小朋友需要心理治療介入,但是我從他們身上學到的那種原住民精神,遠比我能給的還多很多。

3. 未來建議:

很多原住民小朋友的行為特質除了源自於同儕間的影響,很大的一部分來自於長輩的行為模範學習,由於小朋友面對情緒問題較缺乏適合的因應方法,而可以學習的模範也較為侷限,因此在給學生後續追蹤輔導的建議中,對大部分學生的團體輔導建議除了以學生從事喜歡的活動中發展情緒的因應方式,也試著從生活中建立學習典範,讓小朋友在面對壓力情境時,能有更適應的行為典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