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10日 星期三

研究生聯誼會活動報名事項 !

 =報名已截止=

 
舉行地點改為 綜合院館北棟270304

這是由臨床心理學會與研究生聯誼會共同主辦的活動,將邀請具有實習經驗的學長姊來分享實習心得,也邀請老師及心理師們列席傾聽大家的意見,給予大家回饋,希望能讓臨床組學生在實習前能更加了解臨床實務的狀況及有更充分的準備。歡迎不管是尚未實習、正在實習或已實習的大家都能蒞臨參加、分享與討論。

我們將討論以下三大主題:

(1) 如何衘接學校訓練與臨床實作要求?

(2) 與其它相關專業的相處之道

(3) 在實習過程中,如何與督導相處及學習?(備用問題)

出席老師與心理師名單:

成人精神科:榮總楊雅明心理師、東華李維倫老師

兒童心智科:台大曾嫦嫦心理師、東吳徐儷瑜老師

活動時地及流程:

活動時間 : 民國99年3月27號星期六 17:30~19:10

活動地點 : 台灣臨床心理學年會主辦地點-政治大學綜合院館3樓

時間             活動內容

17:00~17:30 報到、享用點心及交流

17:30~17:35 開場、介紹聯誼會

17:35~17:55 主題討論(一)

17:55~18:15 主題討論回應(一)

18:15~18:35 主題討論(二)

18:35~18:55 主題討論回應(二)

18:55~19:05 結語

進行方式:

邀請在成人精神科或兒心實習過的學長姊四位,各科皆有兩位代表分享兩個討論主題的心得。也邀請專長為成人精神科或兒心的老師與心理師來回應學生實習心得,預計精神科的老師與心理師各一位,兒心也是各一位,共四位。希望藉由老師與學生的對話,可以讓尚未實習的臨床組學生對將來的臨床實習或實務上有更多認識。另有備用討論問題,待有剩餘時間時討論

註1:此活動於2010.3.27年會的晚上,與年會為分開報名,可分別參加,欲參加年會者請向學會報名,本活動不需付費,僅須於上列報名網址報名。

註2:分享的學長姊、老師與心理師正在邀請中,僅提供暫時名單。

註3:因時間有限,故僅討論成人精神與兒心領域。

    本次年會地點為綜合院館3樓

2010年3月1日 星期一

研究生聯誼會第五期電子報(2010年1月號,編號1001)

五、四、三、二、一,2010年新年快樂!回想跨年時的熱情,不管在跨年會場聽歌、在101看煙火、在家裡看電視、與朋友一起吃大餐等,都走過一個里程碑。可能,有些人會認為跨年的到數與活動,只是個儀式行為;如同,每雙月出刊一次的電子報,固定的時間與地點,好似個儀式行為。但,當賦與儀式行為不同的意涵,如與身邊重要的朋友迎接新的一年,這就不再是單單的儀式行為。如同,每雙月出刊的電子報,都有不同的內容與意涵,是努力得來的、是東奔西走來的、是絞盡腦汁來的,讓這看似定期化的刊物,有了更深的意義、更多的活潑、更感人的文字。那,就請你端杯茶,品味一下這期的電子報。

本期內容主要包含:(請點連結)

校園訊息報你知

成功大學行為醫學所  http://tinyurl.com/ycbmeop

慈濟大學人類發展研究所  http://tinyurl.com/yd99of6

研究生了沒-吃喝玩樂的錦囊

成大-府城遊樂篇  http://tinyurl.com/y9t7df3

慈濟-花蓮景點篇  http://tinyurl.com/ybun273

教師與實驗室專訪

成大-郭乃文副教授與心智功能實驗室  http://tinyurl.com/yerdjv4

慈濟-許木柱教授  http://tinyurl.com/yc5aoyo

慈濟-陳畹蘭副教授  http://tinyurl.com/y8vj6ln

慈濟-林喬祥醫師 http://tinyurl.com/y9sdvrw

實習與見習經驗談

成大-陳孟筳實習臨床心理師  http://tinyurl.com/yautod2

慈濟-陳筱琳實習臨床心理師  http://tinyurl.com/ydzwqyz

慈濟-高可霓實習臨床心理師  http://tinyurl.com/yb3e3dx

慈濟-邱慧雅見習臨床心理師  http://tinyurl.com/ybczx3x

服務學習分享  http://tinyurl.com/ya9kl3d

服務學習分享

臨床心理學與服務學習課程


這個學期,我們所上共有兩門課程『復健心理學』和『自殺行為的心理衡鑑與治療』,結合學校提供的服務學習資源,協助八八風災的學童分別進行課業輔導、生活輔導、團體輔導與高危險群的篩檢。第一次將知識帶入服務之中的體驗,讓參與服務的同學都有滿滿收穫。以下分別邀請兩門課程的兩位同學,將自己在服務過程之中的收穫與心得,分享予大家。

成功大學行為醫學所 碩二 番茄


課程名稱:復健心理學。


服務方式:個別輔導十次,每次約一至一個半小時。

1. 關於專業成長:

自己最大的學習是學會如何運用專業的眼光提供對方服務。從第一次和對方接觸建立關係、評估危機介入的立即性、形成服務策略。至中期,如何增強對方學習動機、培養對方正向特質、幫助對方抒發情緒。以及後期,如何處理關係結束、評估對方因應能力、以及延續課輔效益。提供服務最重要得並非幫助個案解決問題,而是幫助個案建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思維,除非是在需要危機介入的情境之下(例如,自殺、家暴)。而在這短短十次的服務過程之中,除了與對方接觸之外,由於對象為小學孩童,故導師所能提供的服務或資訊亦不可忽略,也因此增加自己與對方身旁資源的互動與溝通,而能夠整合不同的專業,以期給予個案最大效益的服務。因此服務策略的形成,需要考慮對象的特質與能力、對象身旁的生態環境、並且考量介入的目標,此三者任一不可忽視,如此才能將提供的服務發揮最大效益。

2. 未來努力方向:

走在助人的學科領域,光是只有知識的吸收並不足以應付,因為我們將來所需要面對的對象是『人』,並非靜態不變而是一系列動態的組合,因此透過服務學習,將可以使我們更熟悉與人互動的歷程。在這中間,我們學會如何覺察自己(善用自己的優勢,補充自己的不足之處)、觀察環境(尊重服務對象原有的生態平衡)、引導服務對象發揮幫助自己的潛能(給他魚吃,不如教他釣魚),這些道理我們往往都懂,但是若要實際執行則會有許多現實問題,因此透過這樣的課程方式,我們將會有能力在將來更為彈性的調整自己的裝備,而非一昧依照書本上的知是執行。與人相處的工作是辛苦而甜蜜的,因此除了學會服務別人的能力,也要具備照顧自己的能力,如此才能持之以恆的維持對於服務的熱情。



成功大學行為醫學所 碩二 柚子


課程名稱:自殺行為的心理衡鑑與治療。


服務方式:團體輔導四次,每次約三個小時。

1. 關於專業成長:

這次團體經驗中,我開始思考每個小朋友的危機應變階段,其中一位高風險的小朋友,在團體活動中因為人際問題而生氣,表現出一些激動行為,像是哭泣、不願參加活動、摔書包、搥桌子…等等。我開始思考這些問題是不是在風災之前就已經存在,意思是也許這位小朋友的問題與風災並無直接關聯,而是這位小朋友一直以來就存在的情緒的因應問題,對此,也和博班學長討論,是不是人際問題才是小朋友的核心問題呢?學長點醒了我,小朋友也許先前存在著某些問題,但是八八風災變成一個觸發事件,讓小朋友的情緒水庫瀕臨臨界點,需要介入處理,八八風災的影響力仍是存在的,對於本來就存在脆弱性的個案而言,水災事件變成是一個壓力源,增高風險的一個因素。也藉由和學長討論,更懂得從素質壓力模式看待這次經驗,頗有收穫的。

2. 關於自我收穫:

這是我第一次那麼親近原住民小朋友,他們帶給我很大的成長在於,他們樂天知命的特質,他們知道自己這階段遇到的苦,但是又好像不算什麼,小小年紀也許會在意某些重要事物,像是山上的家人、寵物、學校…等等,但是目前能安居安適,又何嘗不是一種幸福,我很欣賞這種苦中作樂的另種風情,也許有一天,我也會遇到挫折,他們反而給我一個榜樣,讓我看到這種龍馬精神與生命力。當然也不是所有的小朋友都是這樣,仍然有部分高風險小朋友需要心理治療介入,但是我從他們身上學到的那種原住民精神,遠比我能給的還多很多。

3. 未來建議:

很多原住民小朋友的行為特質除了源自於同儕間的影響,很大的一部分來自於長輩的行為模範學習,由於小朋友面對情緒問題較缺乏適合的因應方法,而可以學習的模範也較為侷限,因此在給學生後續追蹤輔導的建議中,對大部分學生的團體輔導建議除了以學生從事喜歡的活動中發展情緒的因應方式,也試著從生活中建立學習典範,讓小朋友在面對壓力情境時,能有更適應的行為典範。

慈濟-邱慧雅見習臨床心理師

見習心得


人發所臨床心理學組碩一邱慧雅

這學期的心理病理課,是慈濟醫院精神科的林喬祥醫生幫我們授課,除了理論的教導,我們也去林醫師的教學門診見習。

林醫師的門診是預約的,一次門診約有8位病患,每個病人有30分鐘的看診時間,林醫師不僅針對病情診斷、開藥,更是把病人當成朋友,仔細聽他們的故事,因此,醫病之間少了隔閡,卻有如老朋友般的談話,在這樣的機會下,我們對病人的生命故事也有更多的瞭解。

因為這是教學門診,見習者除了我們,還有醫學院五年級的學生,從中也發現未來的準醫生們與我們,對於精神醫療的想法的異同。像是林醫師要求我們和病人進行簡單的晤談,醫學生會用檢核表的方式一項一項的詢問病情,林醫師會指導醫學生建立關係與晤談技巧,如使用同理心、回饋、行為觀察。而對於臨心組的我們,林醫師傳授很多病理的基礎,或是藥物的使用。我們也會與醫學生聊天,讓他們知道臨床心理師的學習歷程、在醫院的角色,我想,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精神醫學的團隊互相學習。

由於林醫師與病人的關係友善,病人願意談論自我,所以在門診中也觀察不同類型病人的模式,如憂鬱、躁鬱、厭食、精神分裂等、有些印證了教科書的理論症狀,但更多是需要臨床經驗來協助判斷。而不論採行哪個學派的治療方法,都還是以尊重病人為原則,在這長長的治療道路上陪伴病人。

雖然這學期只有三次的跟診機會,但不管是林醫生視病如親的態度,或是病人教我們的人生經驗,都讓我們印象深刻,也期待多方面的學習更讓自己成長。

慈濟-高可霓實習臨床心理師

實習心得


臨床心理學組碩一高可霓

這學期的高等心理衡鑑課,除了老師課堂授課外,並讓我們到醫院實習,將課堂學習到的晤談、測驗技巧,實際應用在個案身上。

衡鑑實習的總時數是36小時,每週去醫院半天,但整個衡鑑完成,加上與心理師督導討論個案的時間,通常都會超過預定時數,在此也要特別感謝督導不辭辛勞的教導我們!

實習期間,面對不同轉介原因的個案,讓每次衡鑑都充滿挑戰性。從中學到的不只是如何使用測驗工具,同時也促進了我對學習歷程的省思。例如:從晤談開始,就是衡鑑的一部分,除了蒐集個案的背景資料外,也要對個案感受做出適當的回應;測驗進行時,在標準化程序下,需關心個案當下狀態,給予適時鼓勵;這不僅是為了建立關係,更是一個「人性化」的臨床工作者所應具備的態度。

另外,撰寫衡鑑報告也是實習的一大挑戰,如何整合行為觀察和測驗結果,形成對個案問題的假設,並找出個案的優勢能力,給予適當建議,一直是我還在努力學習的地方。而了解醫院內精神科團隊的運作模式,也是實習的收穫之一;

各領域間的完善合作與交流,才能夠提供個案最妥適的幫助。

雖然,實習時曾因遭遇挫折而感到沮喪,但更感謝有這個機會,讓我們整合課堂知識和實際經驗,明白哪些部分還需要再加強、改進。如同督導所提醒的,這些都是學習的過程。相信這些經驗累積得愈豐富,愈能讓我們的基礎更紮實,也有所成長。

慈濟-陳筱琳實習臨床心理師

慈濟人發所臨床心理學組碩三 陳筱琳


全職醫院實習心情記事

我在一個充滿孩子的早療中心實習,有時候一天的工作有時從孩子的哭聲開始,有時從孩子的笑聲結束。在這短短的半年實習,看見了許多孩子,回想起來真的許多事情一言難盡,但最值得令人回味的是小朋友的童言童語,回想起來有的不氣得牙癢癢,有的又會讓人嘴角漾開甜蜜的笑容。

在做魏氏兒童智力衡鑑時,雖然最討厭的是詞彙與常識測驗,因為計分有時很麻煩,小朋經常不是手冊中的答案,要不題目的指導語太拗口,小朋友即使知道答案,但是老師的問法,經常讓他們搔頭、呆愣。但其實我最喜歡的也是詞彙和常識測驗,小朋友語出驚人的反應,讓回想起可以大笑一整天。最經典的常識題「冰淇淋遇到熱會怎麼樣?」,小朋友歪著頭想了好久,靈光乍現的說「會燙傷」,孩子的答案讓我忍笑得好痛苦,即使好笑也沒辦法記分。有的小朋友也很無厘頭,問小朋友「一把刀子和一片玻璃都…怎麼樣時」,小朋友企圖的認真回答「都…都...」,最後回答「DO RA ME」,這答案真不知道該氣還該笑,還是頒發最佳創意獎。

在這麼多的實習內容中,我覺得做兒童衡鑑不是最難的,若遇到過動的小朋友,做測驗的老師動作就要夠快,在趁小孩還沒離開座位、鑽進桌底、爬上窗戶前,一個測驗盡快的換過一個。有時還得讓他們不感無聊,與他們聊聊昨天惡補的海綿寶寶卡通。遇到容易分心的小朋友,比較簡單,僅時時呼喚他們的名字,讓他們回神過來繼續測驗,但其實也不是挺容易的事情。還有些孩子還很愛聊天,經常一開口都停不了,跟他說:你好乖,等等做完測驗在聊天好嗎?總會搶先說:老師你先聽我講完。阻止他講完,還會生悶氣。


在這半年我覺得最難的是帶小朋友團體。在機構中若是帶領較有結構式的人際互動團體(小朋友的年齡大約五歲到六歲,約是大班快升上小一的年紀),這些小朋友有的活潑好動,有的文靜可愛,但共通點就是「天真無邪」,很好帶領團體,稍稍的一個動作或回答,總會讓他們嘖嘖稱奇半天,像是電腦螢幕待機久了螢幕亮度暗了下來變成黑螢幕,小朋友緊張的問老師螢幕怎麼了,老師回答,因為老師有魔法阿,等你們安靜下來螢幕就會亮起來了,小朋友總能立刻安靜坐好,這樣的反應總帶給老師無限的歡樂和成就感,上起課愉快勝任。但是同樣的問題輪到年紀較大的孩子問,老師給予同樣的回答,總是遭受無情的攻擊,通常的反應是:老師騙人,怎麼可能,我等一下用我的拳頭打他一下,他就會亮起來了啦!


即使大多數的時候在歡笑中度過,但是不同的小朋友有不同的困難,特別事情緒問題的小朋友,上課時經常唱反調不配合,上課的老師也經常被搞得很毛,也有不懂得看場合說話的亞斯伯格症的小朋友,經常一語深深刺傷老師的心,一句「老師你上課好無聊喔,我要趕快下課回家寫作業」,讓用心準備課程的老師差點趴倒在台前。即使如此,在被孩子弄的生氣、無力的時候,想想這些孩子都有自己沒辦法自己獨自一人解決的問題,像是還不會說話的孩子、像是活動馬達的孩子、在學校交不到朋友的孩子,經常生氣、惱怒的孩子,我想都有純真善良的一塊被自己負重的問題所淹沒,僅能抱持著「孩子,我陪你長大」的心情,來面對每一次的困難和歡笑。

成大-陳孟筳實習臨床心理師

實習經驗分享


台大兒童心智科 孟筳

記得我碩二的時候,還不停問碩三學姐說:「怎麼辦,快要去實習了,現在還這麼多東西不會,要怎麼辦啊?」,學姐那時就一句「安啦,你一定沒問題的!」。但我生性焦慮,又寫信問未來的督導,「請問我應該先準備什麼?」督導回信說:「你就先準備熟悉這幾個測驗工具吧!」。

現在,實習過了一半,換我被問了,學弟妹們紛紛探詢實習前要準備什麼呢?到一個不熟悉的醫院實習,有沒有什麼特別要準備的呢?

我想那些知識上的準備,包含病理、衡鑑、治療等,在這就不多說了,我相信當大家決定走上心理師這條路時,就已經作好一輩子都有學不完的知識、都要不斷自我充實的心理準備。能熟悉愈多的衡鑑工具當然愈好,但假如資源有限,也不要害怕,其實多數的實習單位不會讓你第一天就獨自施測,都還有熟悉工具的時間。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調整好自己的狀態,隨時準備好迎接挑戰,以及讓自己有問題解決、彈性思考的能力,再來只要以「為個案好」的念頭為出發點,很多問題都能夠迎刃而解。

在實習當中,我不斷提醒自己實習只有短短一年,只有現在,我做什麼後面都會有人幫我背書,當我不知道要用什麼方式、工具衡鑑案主時,只要「問」就可以解決,當治療中不知道要如何進行時,只要回頭給老師一個求助的眼神,老師就會立即給予協助,在這樣的情況下到底能學習到多少,就完全是看自己的態度了,你可以單單得到答案,就去做;你可以向老師釐清決定這樣做背後的想法再去做;更可以讓自己先思考過後,再與老師討論,腦力激當,端看你自己的選擇。

穿上白袍,就等於身上的責任多了一些,當初當學生時的壞習慣,像是上課遲到、丟三落四、沒準備好就上戰場等,於實習時是千萬要不得的!以我自己的經驗,實習時最常被提醒的就是病歷的隱私性及測驗工具的存放等,那時督導最經典的台詞就是「測驗工具到時候不見了,就等你們重新發展一套工具,自己作常模囉。」與大家分享之。

最終,祝大家都能去想要的實習單位、可以有好的工作夥伴、有不錯的實習經驗及學到許多東西!

慈濟-林喬祥醫師

林喬祥醫師
專 長:情感性疾病、憂鬱症、精神分裂症、失眠之藥物及心理治療

現 職:佛教慈濟大學醫學系精神科助理教授

慈濟大學人類發展學系臨床心理學組講師

學 歷:國立臺灣大學醫學系醫學士、國立台灣大學流行病學研究所預防醫學博士

經 歷:佛教慈濟醫學中心精神醫學部顧問醫師

台北市立療養院成人精神科住院醫師

國軍松山醫院精神科總醫師及主治醫師

佛教慈濟綜合醫院身心醫學科主治醫師

訪談摘要:

Q1學生:您覺得我們慈濟的研究生是怎樣的一群人呢?對我們有甚麼樣期許或建議嗎?

A1喬祥老師:

這幾屆的同學給我的感覺是,大家選擇臨床心理這條路都蠻篤定的,都是經過自己的深思後才來到這裡。因為每一個人都有他的獨特性,所以也很難講說所有的人都是甚麼樣子,不過我很鼓勵你們去了解自己感興趣的方向和題目,雖然這個部分不是一下子可以找到答案的。可是看得出來你們每個人都有嘗試著在做這樣子的努力。

建議方面,當我們談到助人專業時,都應該有個前提,那就是要先能幫助自己。幫助自己的方式,第一個就是在自己選擇要做的事情上面,能夠專注,把自己放進去在做的事情中,充分地準備自己;第二個就是了解自己的狀態,雖然我們在學習心理疾患時,那些症狀不一定是自己經歷過的,不過自己也很可能在各種心理狀態上是有過一些經歷。我們應該對自己經歷過的狀態用心體會了解,然後用瞭解自己的基礎,幫助那些需要我們幫助的人

雖然我們自己是學心理健康和疾患這個領域,但不代表我們自己對這方面的困擾就是免疫的,不代表我們不會經歷一些困擾和狀況,不過因為我們這樣的學習,我們應該可以更快的發現察覺一些狀況,然後知道可以用甚麼樣的資源來處理這些問題,我覺得這個會是最深刻最實用的學習。

當然,每一個主題領域,都有它的相關理論或學說,當你們選定後當然就該努力的吸收這些相關的知識,然後用來和自己實務上的經驗做一個結合和呼應,不管是自己本身的經驗,或是和個案互動的經驗,都可以拿來和學得的知識印證,讓自己在這方面更增長。
Q2學生:老師,我們臨床心理組已經三年了,您對我們所的印象有甚麼呢?

A2喬祥老師:

我覺得我們所上的臨床心理組雖然年輕但是蠻有特色的。除了各位熟悉現代心理學訓練和學說的老師之外,像許老師從人類學上的角度出發的取向,和余老師從現象心理學及臨床療癒(遇)的角度出發的取向,都是所上蠻清楚的特色。除此之外,如果和慈濟系統有所契合的話,其相關的理念和想法,都可以對之後的學習和實務提供很棒的結合,我覺得這也是我們所上的特色之一。
Q3學生:在我們所上,從碩一開始就有參與跟診見習,關於這個部分,老師有甚麼樣的想法或建議嗎?

A3喬祥老師:

我的想法是把從課本、其他材料上所學到的知識,透過跟診時的臨床觀摩,以及實際上與病人的互動中做結合,其中一方面是獲得實際的感覺,另一方面則是可以印證或是修正自己從書本或其他資料中所獲得的印象,這個是我自己覺得在和人相關的課程學習中重要的一部分。剛好我自己有在醫院的工作,做這樣的安排,比較不會有太多的限制和困擾,所以就這麼做了。當我在做這樣的思考時,也和余德慧老師討論過,余德慧老師的說法也很簡單,就是把同學拉出去,不要讓他們一直坐在教室裡面,那樣是不夠的;我想在其他課程所安排的實習課程我想也是一樣的想法及用心。
Q4學生:像老師擔任精神科醫師這麼久了,那您對心理疾患的觀念和想法,有沒有甚麼改變或不一樣的地方?

A4喬祥老師:

我覺得改變是說不上,就是隨著這個學門的演進及累積的知識時時在修正相關的知識。不過倒是隨著時間越久,有些體會也越來越深刻,包括對這些疾患本身和可能的呈現和影響都有更深的認識。除此之外,就是有關病人和家屬可能會有的感受,透過和他們越多的接觸,也加深自己感受的capacity。

就處理而言,特別是我自己在精神醫學的學習中,藥物治療有很顯著的進展,讓我們知道有很多疾病的狀況其實透過這樣的治療是可以提供改善和協助的。可是,在處理心理疾病或心理健康困擾的時候,不是單一只用藥物可以處理的。因為裡面還包括我們對疾病及藥物的理解、所抱持的看法態度等等,絕對不是那麼簡單說你生病了,我給你一個處方,你吃了就好了那麼的簡單。而是還需要花很多心神在協助病人對自己的理解,怎麼去面對,怎麼去克服一些從自己來的抗拒,以及環境對這些情況的不接納或阻抗,這些都是我們在處理這些問題時很大的挑戰。病人生病了,當然病人自己處理的力氣會變小,當家庭裡面有這樣的病人時,家庭成員當然也消耗掉了一些能量了,所以在面對這些事情時,也會更加的辛苦。所以我們身為心理健康的工作者,需要從這個角度出發,看看有甚麼是我們可以做的。整體來講,整個大環境,包括國家的政策上面,在對待這樣的病人和家屬上,其實我們投注的關心和資源,真的還很不充分,我們還有一條長路要走。
Q5學生:像老師剛才說過的對病人及家屬的感受力和”capacity”的部分,有沒有辦法練習或怎樣呢?

A5喬祥老師:

當然是有辦法練習的,可是卻不是說可以隨著時間就可以出現的。像是”同理(empathy)”,就是我說的capacity中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同理,簡單來講就是怎麼感受一個正在經歷痛苦的人,這種過程講起來好像和個人的特質有關係,不過也可以透過訓練的過程來增長。這種訓練需要的是,我們找到願意去這樣做的一個領域或動機,這樣你才可以感受理解到一些痛苦的過程是怎麼樣的,除此之外,在這樣的訓練中,可以讓我們變得更敏感,因為在實務中可能會遇到一些”迷霧”, 像有很多病人雖然身處在痛苦中,可是卻因為環境或是阻抗的關係,會有一些看不清楚說不明白的地方,怎麼去培養看到這些東西的敏感度,將他解讀和傳遞出來,我想這個就是capacity中一個很重要的部分。

我相信這種capacity一定是一個很多面向的學習;在你們實習見習的過程中,一定能學到這個部分。可是多或少,影響的因素很多,我大概只能說有幾個因素是很重要的,首先就是和個案接觸的機會,因為這種東西我們只是坐在教室裡面的話不太可能學到,需要把自己放到情境中才行,其次,我們要有在這條路上同行的人,包含同伴或是引領者,所以要找可以協助我們的人,像是我給你們跟診的練習,還有你們實習會有的督導,這些都是必須的存在。接下來能夠做的是能有固定的時間,去做一個重新探討,理解自己的狀態是怎麼樣,到底學習了多少;像這樣的學習是種終身的學習,很難說你只花在這三年的時間,你就能學會,就算很多資深的工作者,都還是有他們自己的督導在幫助自己的成長
Q6學生:老師目前在做藥廠參與中樞神經系統藥物的發展,在這方面您有甚麼想法或想改善的東西嗎?

A6喬祥老師:

講起來,應該分兩個部分,首先,我自己算是精神科醫師中,對藥物(pharmacological)和心理動力(psychodynamic)取向兩者一樣著重和投入的人。會進到現在這樣的職場工作,其中有一個是原因是想對自己的人生做些新的嘗試,做一些和之前軌道中不一樣的事情,試看看不同的可能性;其次,對病人的照顧上,藥廠雖然很大的部分著重在藥物的發展上市,可是我覺得對這樣的領域,心理社會方面的思考也很重要。所以我的想法是,我這樣的背景,或許可以將心理社會的思考帶進這樣的地方。蠻幸運的,我發覺我現在的公司,除了在藥物的發展和上市外,也對於病人用藥後,能提供甚麼樣的協助,不只注重在讓症狀改善,還關注生活品質,以及健康表現(health outcome)的部分。像是我們曾經討論過癌症病人,在使用這些藥物治療中,是否有加入一些心理方面的介入,會對他們更有幫助,而我自己是很樂見這樣的過程,也會將自己的想法持續提供給公司內部做一個參考。
Q7學生:經過那麼多年,那老師對於精神病理部分,有甚麼樣特別的想法嗎?

A7喬祥老師:

我想若從單一疾病的觀點來看,可能我們的理解會是有限的。雖然我們現在所知道的,相較於之前,是真的多了很多,可是若是和疾病真正的本質相比,可能我們的所知也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不管甚麼樣的心理疾病,在治療和研究上,我們都是一直在進行的,每經過一段時間,都會有不同的理解,有些可能推翻了之前的想法,也有些是補充了之前的想法。我們要做的,就是了解目前有甚麼是我們可以應用來協助病人,而不管是甚麼樣的疾病應該都是這樣的狀況。

慈濟-陳畹蘭副教授

《陳畹蘭》 專任副教授

專長:

臨床心理學

健康心理學

情緒困擾議題

藥物濫用處遇

最高學歷:加州專業心理學院舊金山分校臨床心理學博士

實務經驗談

陳畹蘭老師的心理治療的取向為心理動力治療及認知行為治療。在美國的臨床心理學實習期間,老師曾在分別在UCSF(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的 trauma recover center和Stimulant treatment outpatients programs(STOP)、Richmond Area Multi-services— outpatient clinic,以及psychological services center-family violence institute等幾個機構接受訓練。服務的對象主要是創傷受害者、藥物成癮以及受情緒困擾的個案。老師表示在過去的實務經驗中,服務對象大多是處於社經地位較底層的個體。而這樣的實務經驗讓她學習到心理治療不應該只服務社會中產階級或高知識份子,心理治療應該能夠更普及化,以用來幫助社會中的弱勢團體。

除此之外,老師在美國求學和實習的經驗,也讓老師親身經驗了成為minority的感覺,此種經驗更讓老師覺得在與個案的互動過程中,尊重多元文化是非常重要的。

研究方向

陳畹蘭老師目前的研究重點主要在探討:情緒的改變如何影響社會適應、想法和行為,相關的研究包含:

1. 情緒對於認知行為改變之探討

2. 情緒調解對於社會適應之影響

3. 形成情感疾患的危險因子之探討

未來,將延伸目前的研究至臨床病人的研究上,特別是針對情感疾患的高危險群和病人,希望透過研究的證據,提供更有效的早期高危險群篩選方法和介入方式。

給研究生的建議

研究生在求學和實習的階段,對於接個案應該不陌生,但我們真的可以了解個案在接受心理治療當下的感受嗎?對於此,老師建議研究生在求學的階段,或許可以嘗試讓自己有成為個案的機會,也就是讓自己有親身的經驗去接受一段時間的心理治療。這個方式,不僅僅可以幫助助人者在提供幫助之前得以處理自己相關的議題,同時也可以培養助人者在面對個案時更能有同理心。

慈濟-許木柱教授

許木柱老師


專 長:醫學人類學、心理人類學、應用人類學、教育人類學

最高學歷:加州柏克萊大學 人類學博士

慈濟大學,一所創立剛屆滿15年的新學校,三年前決定在人類發展研究所成立臨床心理學組,除了帶給台灣心理學系所一些震盪之餘,創所所長也是中央研究院研究員的許木柱教授,對這個系所有著深深的期許。

訪問摘要:

到底,人類發展結合人類學與心理學的意義在哪裡?

許木柱教授的答案是:個體與群體需有結合,不能偏廢。

「人類學家需注意,大環境脈絡下的個體差異性,而心理學家需試著從文化群體的角度去看社會對個人的影響。」

慈濟大學人類發展所,在台灣面臨少子化危機時,卻逆流而上,同時擁有應用人類學組及臨床心理學組,聽心理人類學專家許木柱教授對心理學與人類學研究生的期許。

問:為何會有這個念頭,想要創立台灣第一個結合人類學與心理學的系所呢?

答:當初李明亮校長請我籌備大學部的科系時,建議設立人類學或民俗學系。但我認為從當前台灣的學術環境及就業市場來看,因台大、政大已經有人類學系(或相當於文化人類學的民族學系),而慈大當時缺少心理學科系,如果能將人類學及心理學整合成為跨領域的科系,應是一個比較理想的設計。因此我參考幾個國內外知名的大學,像是柏克萊、哈佛、史丹佛、芝加哥、馬利蘭等,都有科系整合或類似的名稱,因此創立綜合心理學與人類學的人類發展學系,這樣的設計使得慈大的人文社會學院具備社會科學的三大支柱,即心理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同時也比較可以完整瞭解「人類」的不同面向。

問:這樣的結合對身為心理人類學專家的您而言,有何意義跟重要性呢?

答:我們在設計課程或研究主軸時,主要的思考重點是對學生有何意義或重要性。基於在柏克萊加州大學的心理人類學訓練,我認為這兩個基礎學門的結合,標示了對人類發展基礎理論和研究方法的多元訓練,能從心理學對個體的視野,擴展到對群體的關照,融合所謂跨文化、多元的觀點,並且從文化相對觀的角度,來思考「人」的問題,避免太過專注於個體,而忽略了人終究是生活在社會文化脈絡中。

對於人類學有興趣的學生,可學到心理學紮實的量化或實驗方法,對現象間的因果關係,邏輯思考會比較清楚,避免學生迷失於抽象的文化概念中。人類學學生大多習慣於閱讀大理論,如功能論、結構論、象徵論、詮釋論等,但比較沒有注意到實證資料跟理論間的結合。相對的,對心理學有興趣的學生,加入人類學的觀點,可以擴展視野,將個體生理與心理的探討,延伸到對社會文化脈絡的重要性。如此,可以讓學生學習到這兩個學科中很重要的優點,其實也擴大了學生畢業後的選擇性。

問:但為何直到三年前才能成立臨床心理組呢?

答:12年前,我還在中央研究所的民族所擔任副所長時,就覺得人類學應該要呈現更大的應用性,才能證明它存在的意義與價值。慈大一開始是成立醫學院,所強調的是臨床應用,是非常實用的科學,而慈濟所強調的是生活或生命的實踐,它的四大志業,不管是慈善、醫療、教育或人文志業,其終極目標都在落實人間佛教的入世精神,建立人文典範。這樣的宗旨非常契合我的想法-知識必須走上應用一途。

身為一個心理人類學家、醫學人類學家,走在學術研究的路上已三十多年,一直覺得這二個人類學次領域已明顯具有應用性。可是我始終認為,人類學知識實際應用於群體,應有更大的成效。雖然我自己對於將人類學知識轉化到政策面的努力,對社會應已有所交代,但是仍舊不夠,因為缺乏心理學的加入。

人類發展研究所的前身是人類學研究所,發展主軸原本就設定在應用人類學。擴大成為人類發展研究所後,增加心理學組,原先的設計也是鎖定在臨床心理學。過去幾年,我們邀請的自我評鑑委員及本系教師,經過多次研議後,建議本系大學部應以心理學一般性的領域(認知發展、臨床諮商)為主,到研究所應更明確聚焦到臨床領域。在此共識下,我們順勢將原有的心理學組更名為臨床心理學組,並順利獲得教育部核定。希望可以培養兼具理論與實務知能的知識份子。但我們並不排斥基礎研究,如果同學對基礎研究有興趣,可以找認知、發展的老師一起來指導。

問:老師對臨床心理學組的學生似乎有許多期許,是否能與我們分享?

答:有兩點,第一點是理論訓練部份。到了碩士班,對於不同的理論及觀點,應該有相當紮實的認識,甚至能夠觸類旁通。我們的經驗顯示,不同的理論觀點並不一定有好跟壞,它們的出現經常是不同的學者在不同的發展時期,所提出的不同觀點。如果瞭解這些不同理論的發展歷史,就像我在閱讀人類學史,或在台大心理系旁聽心理學史,就比較能擷取不同理論的優點,甚至會發現彼此的共通點,這樣未來發展就會多元化。當聽到某個理論或自己受到別人的批評跟挑戰時,可以有較為迅速的回應,也就是視野比較開闊。

第二點:是理論與臨床之間的結合。由於很多理論都是在西方社會發展出來,但人類有文化與族群的差異,甚至相同族群內部也有很大的差異,如不同的社經地位、性別、階級、家庭等等。這點完全吻合心理學對個體的觀點,更精確的說,把一個個體放在文化社會的脈絡裡,包括家庭、特定的社會生態,去了解這個人的特殊性,用這樣的方式把理論運用到臨床上時,資料與理論會有一個比較好的對話,不會拘泥於過去所讀的理論,或硬要套用理論。用心去思考、觀看我們面對的個案,視病猶親,去思考病人這樣的狀況是否有特殊原因,是否有特殊的深層文化因素、特定的家庭因素在影響,有的話該如何處理。因此若有機會學習跨文化心理學或人類學,可能會更有幫助。

問:這次的專訪將刊登在臨床心理學會研究生聯誼會的電子報中,老師有甚麼話想要跟所有研究生分享的嗎?

答:第一點是希望所有研究生都能瞭解次文化的重要性。在學術的象牙塔裡,會比較忽略草根或不同的次文化群體,有時會有脫節的現象。在此情況下,希望臨床心理學的實務工作者注意到,初次遇到次文化群體,如不同族群、社經地位時,通常心中只有課本所學的概念,但是很難真正融入臨床治療過程中。每一個人其實都有自己的情感與情緒,以及對文化的認知,也就是Pierre Bourdieu所說的「習性」(habitus),從過去經驗中形塑出來的習性。在這樣的情況下,不同次文化的背景與經驗,可能會造成彼此間的鴻溝。體認次文化的重要性,對於醫病互動及療效具有無比的重要性。
第二點是己身的主觀性。對於醫療者而言,不僅要體認到自己本身的主觀性,更要了解被醫療者與醫療者,彼此之間都有各自的主觀。臨床心理師對情緒的管控應該比較沒有問題。但是,知識份子面對不同文化群時,有可能形成強大的我執,因而忽略了老師及教科書不斷叮嚀的同理心的理解。期盼同學用心去體會受助者各個不同層面的現象,不要侷限於個體心理的層面而已,如此將會比較容易融入治療的情境。所學是一回事,如何用又是一回事。期待大家能在臨床過程中,了解何謂視病猶親,體會前輩老師們所提的重要觀點,並在自己的經驗中去落實。
慈濟大學是由慈濟基金會捐助而成立,設校宗旨在以慈悲喜捨的四無量心,培育兼具專業素養與人文精神,能夠服務人群的人才。本校創辦人證嚴法師也期盼所有師生,都能以付出無所求的精神,伸出雙手去幫助任何有需要的人。期盼各位同學,很快成為聞聲救苦的人間菩薩。

成大-郭乃文副教授與心智功能實驗室

郭乃文老師與WEEE實驗室專訪

教師簡介


郭乃文,台大心理系學士、碩士與博士。原為台北榮民總醫院復健科技師(1985年離職),後為高雄醫學大學心理系副教授(2001年離職),對教學、研究、社會服務皆全力以赴,曾三年連續獲選為高雄醫學大學心理系之優良教師(1998,1999,2000),連續兩年復健心理學研究論文被邀請在美國心理學學會年會發表(1999,2000),擔任多種社會上之文教委員,且被收錄於世界名人錄(Who's who in the world,1999)健康人士篇。主要發表的研究歸屬復健心理學和臨床神經認知方面。

九十年二月離開服務十二年的高醫教職,全心虔誠地實踐「教育改革應從初級教育開始」的理想,轉換跑道,擔任台南市光華女中校長一職(含國、高中與幼稚園、托兒所)。配合著學術理論之進步,運作起「追求受教育者終身幸福感」的教育實務,堪稱是台灣第一個融合「校園神經心理學」與「正向心理學」理論,而走入「多元智慧教育模式」之校園,也實踐了在教育現場將光華女中建構為「前額葉學校」的夢想。七年半當中榮獲多項輔導獎、永續獎、創意教學獎等,並帶領光華獲得全國綜合高中評鑑最高分、校務評鑑最高等級,以及個人獲得九十七全國卓越校長領導獎。

九十七學年起,擔任成功大學醫學院行為醫學研究所(合聘健康照護科學研究所)副教授。
實驗室簡介

郭家心智功能實驗室,於97年郭乃文老師回學術界時服務時成立。我們有另一個充滿活力與創造力的名稱─WEEE,是Well-being exploration、empowerment、execution & efficiency等等之意。這是我們的精神,也是我們的目標。乃文老師說:「人類無論情緒、認知或者行為都可以表徵在大腦皮質系統,基因只替個體提供了一個生理結構場域,供以建構個體後天的終生進化。」所以她非常重視來自經驗之累積之大腦變化,無論行為訓練、情緒薰陶、積極性教育規劃以及硬體環境。乃文老師對於前額葉執行功能訓練的重視與專長,也落實到本實驗室的教學上,以啟發式的教學讓研究生主動探索,在過程中學習、計畫、目標設定與達成,期許研究生經此洗禮之下,大腦思考的結構得以改變,成為積極主動正向的「前腦人」,這也成為我們實驗室的特色氛圍-自主發展。現在,請大家帶著你的前額葉,一起跟著我們進入前額葉世界吧!

秉持著WEEE的精神,本實驗室主要的特色與研究方向如下:

I. 前額葉執行功能機制探討與訓練:

前額葉區是目前所知人類生命中最晚成熟的區位,參考年齡是青少年到二十歲 (註:最近資料有全世界性的延緩)。被稱為「總裁腦」的前額葉區的功能,主掌決策、規劃、執行力、道德約束、自我監控、群體關係、情緒管理、自由品格、多元思辨、想像力等等人類的專屬素養,也是人類能夠有良好適應功能的重要指標。因此本實驗室希望能針對不同對象(例:ADHD、早產兒、亞斯伯格、TBI、癲癇等),進行運作機制探討,進而發展適合的訓練計畫。



II. 神經心理復健的理論與實務:

神經心理復健計畫扮演了個體心理適應和認知功能訓練的重要工作,藉由適當的神經心理測驗工具衡鑑個體心智資產(assets)與生態條件,統整分析後建構心理治療計畫,完整的「生理、心理、社會」模式使臨床心理介入之效能提升、協助個體長期的全人的生涯規劃,並增進個體與生命挑戰事件 (疾病或危難)間和平共處、相益成彰。因此本實驗室拆解神經心理復健計畫,逐一從研究中探究神經心理病理機制,發展適當的衡鑑工具,致力推廣神經心理復健在不同疾患者之臨床應用,並落實臨床心理人才的培養。



III. 以正向心理學的理論來進行跨診斷觀點的實務:

「正向心理動力」所關心的,除了「問題」之外,更著重在如何幫助人類獲得更好的發展,如何生活得快樂、成功、有意義。正向心理學透過許多實徵研究,證實可以透過不同方法獲致正向功能,使個體具備低脆弱性,高復原力。因此本實驗室注重以正向心理學為理念的神經心理趨向之治療介入,在眾多大腦重現表徵之記憶庫中,活化個體的正向記憶與情緒,使個體能在面對危機與壓力或開展自我潛能時,能應用更高層級的認知創造力、情緒彈性以及行為的探索性。
觀察室                                               討論室

測驗室                                               EEG室

實驗室設備簡介

本實驗室目前有的設備包括:廣泛性非語言注意力測驗、廣泛性非語言記憶力測驗、神經心理測驗、40導EEG、生理回饋儀、電腦、單槍投影機、攝影機及數十種神經心理衡鑑工具等。以下僅針對郭乃文老師研發的廣泛性非語言注意力與記憶力測驗(Comprehensive Nonverbal Attention Test, CNAT & Comprehensive Nonverbal Memory Test, CNMT)(師大出版)加以介紹:

測驗目的:在於衡鑑個體的注意力與記憶力,同時考量注意力與記憶力的多種認知部件,又能避去影響測驗結果的非標的功能的干擾。因注意力與記憶力是任何學習之基礎,此測驗結果可協助學習障礙問題診斷、認知訓練模組之設計,以及建立輔助教學或復健計畫。

測驗性質:以神經心理學知識為設計理論基礎,考量注意力之多種向度,包括:專注、視覺搜尋、抑制、抗拒分心、注意力分配、轉逆注意原則等。記憶力乃考量學習歷程與再認兩部份,分成視覺、觸覺、視觸覺等三種知覺管道來衡鑑。




展望中的主要研究方向─

(1)將Neurofeedback加入神經心理復健計畫

此研究試圖建立注意力的自主監控能力缺損之病理模式,並朝向此模式建立注意力的神經心理復健訓練計畫。

(2)校園神經心理學之相關計畫

此系列研究從神經心理學出發來建構三級預防之教育模組,包括:教學效益監控、行政彈性、本位課程、師生互動、自主學習模式、團體動力等等。

(3)職傷後腦傷患者之心理社會功能與介入計劃

(4)醫療情境中創傷經驗之防護

目前研究室成員(本照片只派年輕的出場)

老闆:郭乃文

助理:蘇倍儀、陳淑媚

成大博一:鄭皓仁

研三:陳孟筳

研二:賴培增、倪子洛

研一:張凱茵、劉秋平、廖御圻、楊沛勳

高醫心理所研究生:陳彩堉、陳怡帆

慈濟-花蓮景點篇

忙碌的研究生活,何不調適一下身心,換個角度思考呢?一趟旅行或許是個抒壓的好主意,而美麗的花蓮更是讓人舒服的旅遊聖地。


就讓在地人為大家來介紹一下花蓮的景點,供各地的研究生同學參考。找個假日與同學們一起糾團來趟花蓮吧。

第一天:

松園別館-七星潭-慶修院-立川漁場

離市區不遠的松園別館位於花蓮市東北角美崙區南側台地,可眺望花蓮市與美崙溪出海口,為花蓮縣最完整的日據時代軍事建築物,環繞的老松與日式建築物展現濃濃的復古風味,無論是復古式沙發椅、檜木作的宿舍,讓你拍的照片彷彿穿越時光隧道回到從前。值得一提的是,松園別館一年四季皆有如太平洋詩歌節等重量級的藝文活動與音樂會、當代藝術展覽,喜歡藝術的同學一定不可錯過,而且是免門票的喔。

接著我們往海邊走,到七星潭,七星潭向東面臨遼闊的太平洋,從七星潭到奇萊鼻北側海岸,因地殼隆起形成鬼斧神工的海階地形。由於季風的影響,海岸受到海浪不斷的衝淘刷洗,海岸線正不斷的減退當中,侵蝕型的海岸一覽無遺。

海灘因而遍佈著河流所遺留下來的大小石礫,這些石礫在海浪經年的來回淘洗下,成為渾圓的鵝卵石或晶瑩剔透的小石子,此處的石頭還有一個特色,充滿粗細不同的線條,為石頭中的礦物被擠壓後再凝結而成,有「石畫岩」之稱,讓喜歡石頭的遊客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廣闊的太平洋讓人身心舒暢,但可別因興奮距離海浪太近,因為這裡的浪很大,筆者有台北來的朋友不小心被捲走一隻博肯鞋,望浪興歎的慘劇。

 接著往南走到吉安的慶修院,現在的慶修院堪稱台灣保存最完整的日式寺院,也是花蓮的三級古蹟,文物史蹟維持完善。主體建築外觀採日本傳統佛寺的平面與造型,出軒式入口,木欄杆寶形造型以及四角鐵皮屋面,頗有江戶風格,是當時日本的傳統木造建築方式的架構,建物手工精美,有讓人置身日本的錯覺,充滿禪意的空間與石佛讓人心情安定。


繼續前往位於壽豐鄉的立川漁場,位於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之間,此處是一個天然的縱谷地形,有”縱谷間牧場”之稱的立川漁場得名也因此而來,這裡最有名的即是黃金蜆,無論是蜆精或是奇怪的蜆仔冰淇淋這裡都有,若想體驗「摸蜆仔兼洗褲」,的樂趣,漁場的池子也提供此自費服務。推薦這裡餐廳的炒蜆仔,如小臉盆般大盤的炒蜆仔只要150元,可以在這裡和朋友一起共享鄉村風味的合菜,平均一人消費約在150~250元間。

成大-府城遊樂篇

府城遊樂篇


赤崁棺材板

位於台南市友愛街康樂市場206巷6號180號,位於小巷子中,從市場外看並不明顯,需要很仔細的才找的到!據說這間赤坎棺材板是發明棺材板的創始店,創始人許六一先生,於民國三十年自創這種特別的吃法,而後紅遍台南,成為台南的特色小吃之一。

而這間店招牌棺材板,不同於其他棺材板的口感在於:外層的麵包皮烤的非常香酥,內層湯汁非常濃郁,包有雞肉、豌豆、蘿蔔和花枝等內餡,會讓人很想直接點一碗內餡的濃湯來享用。


使用刀叉來食用,內餡的湯汁會流出來,看起來很小一份,卻很有飽足感。店內牆上掛著:「一只棺材板,兩世甲未完」的字樣。


阿美鳳梨酥(邱惠美鳳梨酥)

位於民權路一段90巷,東市場。台南市越來越多地方都賣起古早味的雞蛋糕,濃濃的雞蛋香味從遠處就可以聞到;而這間阿美鳳梨酥,除了鳳梨酥之外,古早味蛋糕也是最有名氣的。他們的古早味雞蛋糕是秤重量計價,老闆娘人很好,還可以試吃;想要買多大都可以,也可以只買一小塊。由於價格平實,而且用料相當實在,只用雞蛋而沒有用其他的香料調味,也沒有其他的添加物,簡單香甜的滿足,使得許多人慕名而來,人人都手提好幾大塊,經常大排長龍。


北勢街

北勢街是台南的老街之一,為現今的神農街。位在與海安路的交界,像是個隔絕喧鬧台南市區的隱蔽秘密花園。走進來這條街,彷彿看見時光倒流回幾十年前阿公阿嬤的時代,滄桑和斑駁的紅磚瓦牆,舊舊的木門,隨處都有當代藝術融合古早傳統的氣息、衝突的美感。窄窄的巷弄並不寬,但每戶都佈置了許多盆栽,似乎這個被時光遺失的過去仍有著強韌的生命力。

巷內有幾間很有異國風味的餐廳,布列塔尼是其中一間標榜「百年奶油」的義大利麵,與這條巷道所經歷的歲月十分相稱,需要訂位才能享用到他們的義大利麵。

黑蝸牛工作室藝文空間,充滿懷舊與新穎的藝術結合。

這個到底在寫什麼呢?看了半天才知道原來是從右到左看。

新鋪的石頭地板上有許多細細的文字,如果匆匆的走過,可能就會錯過了呢!『送往仰來 必由孔道 而不知更易者幾何』。

忙著按快門,對每個景色留下紀錄,才發現不小心擋住了一位老奶奶,急忙和她說了一聲:不好意思,結果發現老奶奶回的是日文。我想那個老奶奶一定和這條街一樣,銀白的髮絲下寫著幾十個歲月以來發生過的歷史故事和回憶。




有機會到台南玩,一定要到神農街走一回;不同於赤崁樓和安平古堡等古蹟,這條老街必定帶來不同的深刻感動。

依蕾特布丁

「依蕾特布丁」是網路上團購的熱門商品之一,經常造成一股瘋狂訂購的熱潮,在台南的安平是也有一個門市,每次到安平時,除了「蝦捲」跟「安平豆花」是必吃的美食之外,依蕾特布丁近來也成為眾多饕客必定會駐足的地點,因此上門的客人總是絡繹不絕。依蕾特布丁有眾多口味供客人選購,包括布丁奶酪系列、健康凍系列以及柔滑凍系列,其中布丁奶酪系列更是深受客人的喜愛,布丁奶酪系列包括多種口味,有鮮奶布丁、可可奶酪、芒果奶酪、杏仁奶酪等口味,布丁嚐起來非常柔滑綿密,細滑的口感更是讓很多人想要一嚐再嚐。

柔滑布蕾口味也是熱門的系列之一,包括焦糖鮮奶、芝麻鮮奶口味,除此之外還有紅豆鮮奶酪可供您選擇,焦糖鮮奶布丁有濃濃的鮮奶味,一打開布丁的包裝就可以聞到他濃郁的鮮奶味道,與焦糖漿搭配起來的口感實在讓人難以忘懷,一層一層的逐步品嚐,感受不同風味的層次感,若將布丁冷藏之後再食用,能有更棒的風味!不管是請朋友品嚐或是當下午茶都很適合,更是來府城一定要帶回家的伴手禮。紅豆牛奶酪也是許多饕客的最愛,濃郁的鮮奶布丁配上紅豆的香氣,形成一種絕妙的組合,同時可以嚐到牛奶與紅豆的風味,除此之外,並不會有過於甜膩的口感,讓您總會想要一口接著一口品嚐,來到安平,一定要去嚐一嚐這些讓人垂涎欲滴的好味道。

依蕾特布丁台南安平門市:台南市安平路422號。

圖片來源:http://www.elate.com.tw/page/03-3a.htm









周氏蝦捲

到台南安平,周氏蝦捲是你一定不能錯過的一個好地方,周氏蝦捲誕生於1965年,創辦人周進根先生在擔任廚師的閒暇之餘,在安平所經營的小吃生意,當時販買多種不同的佳餚,而蝦捲只是其中的一道,到了1980年,這種擁有黃金酥脆外皮的蝦捲特別受到客人的喜愛,因而改以蝦捲的販賣作為主要的菜餚。經過幾十年的經營與努力,周氏蝦捲在台南地區的店面已經由一家拓展為三家,有不同的分店分散在台南地區,讓老饕門可以不用跑到安平,就可以嚐到周氏蝦捲的美味。

周氏蝦捲中民眾必點的正式蝦捲這道菜餚,這裡的蝦捲擁有金黃酥脆的外皮,透過高溫將新鮮的蝦子裹上一層粉漿,炸得酥脆之後,一道美味的佳餚就可以上桌,周氏蝦捲採用新鮮的蝦子,包裹上等的豬絞肉、魚漿、芹菜、蔥,嚐起來鮮脆多汁,配上芥末、薑與醬油膏更是美味,絕對能夠讓你能品嚐到幸福的滋味!

周氏蝦捲店裡除了酥脆的蝦捲之外,還有多種美味供客人挑選,包括黃金海鮮派,還有濃濃古早味的擔仔麵,白北魚羹、還有特別的枸杞貢丸湯、蝦丸湯等,都是令人難以忘懷的好滋味,若是來到安平嚐過了這些好味道,覺得仍然意猶未盡,想要與親友朋分享周氏蝦捲的美味,周氏蝦捲的周邊商品,包括;魚鬆、南棗核桃糕、杏仁牛軋糖等休閒食品、是您來到府城最佳的伴手禮之一,您也可以透過網路上訂購的方式,店家很快的就能夠將幸福的滋味送到您的家門口,與親友門一同體驗這樣的幸福。

周氏蝦捲
台南市 708 安平區安平路408號。

圖片來源:http://chous.shop.rakuten.tw/200000000230945/

慈濟大學人類發展研究所—臨床心理學組簡介

相信眼尖的各位都發現我們的組名不一樣了!沒錯!我們已經從心理學組正式更名為臨床心理學組!為了讓碩士班的研究方向更為明確,在今年度已決議將碩士班目前的人類學組與心理學組,更名為應用人類學組與臨床心理學組。


本系碩士班於民國96年將人類學研究所更名為人類發展研究所,與大學部系所合一,碩士班宗旨擴展為「培育人類學及心理學專業人才」,臨床心理學組教育目標為:「以心理學理論為基礎,探討身心健康與心理適應的發展原理與問題,並將心理學知識應用於臨床心理實務」。
臨床心理學組的課程設計於民國96年設組時,即以臨床心理學為主軸,並兼顧研究方法與其他心理學專業背景,強化學生的專業素養。臨床心理學組現行的課程架構係依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等考試心理師考試應考資格(第六條)設計,以臨床心理學為主軸,輔以心理學專論與心理學研究法。除學位論文6學分及一年臨床心理全職實習12學分外,最低畢業學分數34學分中須包含臨床心理專業領域(心理衡鑑、心理治療與心理病理)至少23學分。


碩士班臨床心理學組課程培養的核心能力包括:

1、 以科學性思考研究臨床現象的能力。
2、 具備處理生命各階段的心理疾患所需之心理病理知識、以及心理衡鑑與心理治療之技術及實作能力。
研究生上課教室                                                        研究生自習室
系所介紹                                                                    環境一隅

課程特色

醫院實習

實習單位:慈濟醫院、國軍花蓮總醫院

在碩一上的高等心理衡鑑課程,除課堂講授知識,有機會至醫院精神科相關單位實習,實習內容包括心理衡鑑實作、衡鑑報告撰寫,且接受校內教師及醫院臨床心理師督導,有助於統整課程所學知識並應用於臨床場域。
在碩一上的精神病理學課程,採取課堂講授並實際至慈濟醫院跟診,藉由教學門診的方式進行討論,與病人面對面接觸,加強行為觀察的能力,將課程所學知識與病理症狀結合,累積學生臨床經驗。

學校實習

實習單位:花蓮縣的高中、花蓮縣中途學校

在碩一下的高等心理治療課程,除課堂講授外,並結合至地方學校實習,有助於增加個人及團體治療經驗,熟悉課程知識、治療理論、形成個案概念化的假設,以協助個案釐清問題。

成功大學行為醫學所簡介

簡史


成功大學 行為醫學所成立於民國85年。而自89年起,為使教學資源集中得以有效利用的考量下,總共分為臨床心理、行為神經科學、精神醫學三個組別。本所的研究重點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六大範疇:

1. 物質濫用之防治:研究成癮與物質濫用行為之發生與持續之遺傳、生理、心理與行為及社會文化等危險因子。

2. 憂鬱與自殺之防治:結合本院醫學系之臨床與基礎學科以及與本校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合作,從事憂鬱與自殺之遺傳、生理、心理及社會文化等因素探討。

3. 婦幼心身健康之促進:包括探討與內分泌有關之婦女心身障礙,如月經來潮前症候群、懷孕期與產後憂鬱、更年期心身障礙等、以及早產兒之心身發展障礙與兒童虐待等問題之心理與行為以及社會等因素。

4. 精神疾病分子遺傳學之研究:探討一些主要精神疾病,如酒癮、憂鬱症、雙極症等的可能候選基因,並與各種精神疾病評量工具及量表相結合。

5. 復健心理學專業:對先天性或後天性失能者扮演增益心智功能之專業介入者與福祉促進者的角色,推動相關研究與專業功能於醫療體系、家庭、社區、教育、職場以及法令體制建構等層面。

6. 校園臨床心理學:融合多種專業知識於教育現場進行積極多樣層面的研究與應用,探討校園心理健康之重要議題與其相關處遇策略,並與校園教學團隊建立合作與學習平台,以推動各種心理功能異常發展之三級預防模式之研究與應用。